![]()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褒河水库建成后,丘陵一带兴修水利工程,几乎在每一道坡岭梁上都修通了渠道,使旱地能够得到灌溉,坡地变成了水田,“红苕坡”一下就变成了“青蛙窝”,90%的丘陵坡地都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现如今家乡汉王一苕难求,民众生活可谓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俊惠高中毕业后正遇汉王乡招聘文化专干,因在校期间他就偏爱语文、书法和绘画。全乡35个人报名,只招聘1人,每人写一篇作文,画一幅画,写一幅大字,他考了第一名被招录,后成了汉王镇文化站站长。在工作期间先后自学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由于汉王人的“红苕”品质和精神,他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组织信任和提拔,先后任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文联主席,汉中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工作几十年没有离开“文化”这条线,始终奋斗在文化战线上。所以,他更有文化情怀,且不断加強自身文化修养,锻炼成了提笔能写(书法),开口能讲,张口能唱,样样能“来点”的大“文化人”。 其文。书法与诗文兼修。马俊惠先生的书法法古有根,根在石门(三颂之一《石门颂》)。《石门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表彰杨孟文等开凿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通道的功绩而刻的铭石,文辞为王升撰写,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由王戎刻写。其点画艺术特点:以《曹全碑》、《华山碑》为正宗的那种起伏分明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态,在《石门颂》中并不怎么讲究,因为它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岩面上的,书写者也无法写得精丽,加上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一种具有朦胧之美的神韵。清刘熙载云:“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书概》)正是此石刻都具备的,尤其在用笔上具有篆意,尤为可贵。《石门颂》的结体特色为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在书法界,尤其是汉上书坛,钻研“石门”一派的不在少数,但精其书道,一生心摹手追慕其神者可谓凤毛麟角。清末民国书法篆刻家张祖翼有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然,今人之俊惠是其一也,忠于“石门”,抱守“石门”,研习“石门”,手追“石门”已经成了他的“石门面孔”。石门一派,有《石门铭》《石门颂》,均在书法界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石门颂》,它与《西峡颂》《郙阁颂》堪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石门颂》则以其隽永、秀丽、飘逸之美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是研究书法由篆而隶的典型之作。这是宗法基石,是隶中之草。马俊惠先生浸淫其间,不浮不躁,不离不弃,不偏不倚,一写石门三四十年,得了要领精髓内核,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无不打上“石门”烙印。即使草书作品亦有严谨的隶风更有逸趣焉!这是能写(书法),书出有名,师承有道,法古而不泥古,写出了新意! 同时马俊惠先生的写,还在于诗词和散文。虽不多见,但均出手不凡,篇篇亦为精工匠器,丝毫不逊一些大写家。《碾盘》、《苕乡情思》、《清泉永流》、《呦呦鹿鸣,吟歌山水》、《红梅赞》等文诗作品,都饱含深情,文通气畅,情趣盎然,值得一读。他上汉台名山“天台山”后,遂作七律一首,无论律韵、对仗、意境均为上乘之作,不妨录来一赏:天台高耸入云端,相跨登天三寸拳。我踏云梯伴游雁,悟由得道欲成仙。奇峰峻岭惊姿艳,翠柏苍松展画卷。驾我身心山统绕,恐难不与俗缘牵。
下表俊惠的“说”。说,即讲话。作为行政官员,讲话是基本功。而即席“脱口秀”则是功上之功。在很多次的听俊惠讲话中,其言辞丰富,结构谨严,语言顺畅,激情四射,谐趣横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趣解书法家“梁文源”、“王大爷”(王景元先生,汉台区博物馆研究员,《半耕堂》文集作者,因其人品敦厚,酒品豪爽人送雅号“王大爷”)的文博情怀、采风汉王“马家大院欢迎词”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演讲范本。这些即兴的“说”,绝无“嗯、啊”官腔虚词,每一句都是挤干了水份的“警言”,录下音来,便是一篇美文。这是众多汉王乡人中潜心文学修养的代表人物,令人景仰!再表俊惠的张口就“唱”。有能说会道,少有能说会唱者。俊惠的“唱”功,有名星范,是乡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一曲《一壶老酒》、《红尘情歌》、《左邻右舍》都堪为经典。他唱时台风正派,不摇头晃脑,矫柔做作,一板一眼,字正腔圆,情到深处,泪眼朦胧,把听者引入境界,迎来一片掌声和笑声。俊惠先生的唱,使我对“苕乡汉王”有了更加的自豪之感:汉王人不仅有勤劳奋进的勇力,更有能书善歌的情怀,不光是苕乡人的坚韧,更有小江南的柔美!
其道。此处说“道”,即为马俊惠先生的事业。当然,前文所述这写,这说,这唱,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业余的修行,爱好的广泛,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人生。他半生为文,从事文化工作,自然思考最多的还是文化,用心最多的仍是文化。在乡镇文化站工作时,发掘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练就了“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文化工作本领,得到了组织和百姓的好评。在文化局工作的时日里,他更是风风火火为文化,组织开展了一台又一台的文化盛事,博得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青睐,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掌声!正是这些成果,把他推上了区文联主席的“高台”。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2年,这12年成就了一个文化的马俊惠,也成就了文化的汉台形象。有两组数字可来实证。其一,12年间,汉台区文联所属文艺协会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14个,有作协、书协、美协、音协、舞协、剧协、民协、奇石、旗袍、女子书协、褒姒文化研究、虎桥艺术团、天汉民间协会等。其二,12年间,组织各文艺团体文化采风活动千余场,遍布区内各镇办及旅游景区景点,组织优秀文艺工作者赴京、鲁、豫、甘、川、新、蓉等省市文化交流300余场次,实现了汉台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常态化格局。其三,在文化精品项目上,实现了“省级”项目零的突破:2019年广播剧《妈妈在远方》获得陕西省文化精品项目奖,并选入中宣部“学习强国”,还先后在中省广播电台播出。其四,落实了对优秀文艺作品给予“汉风奖”的政策,开了全省县(区)之先河。
“汉风奖”,即《汉台区优秀文艺作品“汉风奖”评选奖励办法》,这并非空头支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刀下见菜“真金白银”的政府文艺奖。规定中,设置有:1.特别贡献奖:对德艺双馨文艺人才在给予荣誉肯定同时,颁发奖金3万元;2.对出版发行的文学艺术作品,按照省以上出版和获奖的层级分别给予5000元至25000元奖励;同时,对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综艺等作品,也给予相同等次奖励。设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办法。
“汉风奖”犹如一记重锤,在汉台区,乃至汉中市文化史上都是惊天之雷,令人振聋发馈。然而这一举措并不是天上掉馅饼,非一朝一夕之举。它的出笼,浸透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这既是汉台区对“文化強则国強”主旨创新性的落实,更是区文联掌门人文化报国胸襟的展示,可以说是汉台区另一层面的“文化高峰”,必将影响整个汉台文化事业的未来走向。这一文化政策,属于规章制度,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鼓励个体创作,又激励行业创新,既注重精神鼓励,又侧重物质奖励,是文化领域的“品牌奖”、精神层面的“质量奖”。此办法一经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汉台文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观望与关注,疑惑与期待,渴望与拼搏,一时间成为文化工作者茶余饭后的谈资。推动其落到实处,成为了马俊惠主席的当务之急。根据“办法”规定,于2016年顺利开展了首届“汉风奖”的评定工作,并对审定者进行了隆重表彰。此时,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赞扬之声响彻天汉。马主席真行!牛人!马俊惠!!! 政策落地生根,证书奖金到手,对于众多文化人是压力,更是动力。对马俊惠而言,则是放松与欣慰。他常说,这个政策来之不易,获得殊荣同样不易。在争取这一文化政策时,他讲了两点令人敬佩,一是草拟文稿时,跑了许多地方,到外地“取经”,将其经验转化为汉台“措施”,成为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二是成稿之后要去给每个区常委汇报,以求对文化工作的支持,确保区委常委会上“全票”通过。这是艰难的爬涉,也是曲折的过程,个中困难与辛酸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人就是他,文联主席马俊惠!他的体会是,文联主席不光是联系好各协会各层次的文化人,更要为文化人以及文化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之既有“名头”,更得“实惠”!“汉风奖”在汉台区已进行两届:2016年首届奖励“特别贡献奖”1人:作家刘建,颁发获奖证书及3万元奖金;在文学、书法、摄影、美术、舞蹈、剧曲、综艺等方面共有21人获奖,奖金总额高达4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