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桥”见汉中变化

来源:汉中日报 作者:陈敏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5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汉江桥闸……这一座座连通汉江两岸的桥梁,是汉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成为天汉大地上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
       公元1936年,曾在汉中生活的澳大利亚人弗兰克·穆尔父子拍摄的弥足珍贵的汉江古渡照片,记录下了行人通过大河坎下水渡木板桥的场景:每年3月到10月,行人过江全靠木船摆渡。10月至第二年3月,木船停止摆渡,架起临时通行的木板桥。如遇七八月下大雨,江水暴涨,船桥皆无。 
  大河坎古称“下水渡”,是南郑通往汉中的九大渡口之一,也是历史上汉中通往牟家坝、湘水寺、法慈院及四川通江的主要渡口。据地方志记载,夏秋两季木船摆渡,一遇洪水交通中断,千百年来行人望江兴叹,饱受阻隔之苦。 
  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夜宿大河坎老街古渡房檐下,天亮强渡汉江,于1949年12月6日解放汉中,放胜利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汉江桥闸……这一座座连通汉江两岸的桥梁,是汉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成为天汉大地上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 
  一座座大桥的兴建,首先改变的是居民的出行条件。 
  大河坎老街新居的郭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生活在汉江边的他清楚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水渡昼夜摆渡,运送行人、车辆、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直到1966年5月汉中境内第一座汉江大桥竣工通行,才结束了在汉中境内的汉江河段上没有过江桥的历史。通车典礼时,百姓兴高采烈,观者过万人。 
  70后的陈女士至今念念不忘,小时候,父亲用自行车载着自己和弟弟,通过汉江大桥上汉中逛街,这对她来说像过节一样开心。 
  服务了汉中人民40多年的“一号桥”,经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为危桥。2011年4月29日天汉大桥通车后,完成通行使命的汉江大桥,由市政府发出拆除通报。今天,在天汉大桥南桥头向东200米处,矗立着一个桥墩,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白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夜晚流光溢彩、桨声灯影,城市的活跃与繁荣,通过河流之上的桥梁得到生动体现。 
  位于市中心主轴天汉大道上的天汉大桥,总投资1.65亿元、全长645米,历时3年建设,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建成通车。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多跨连续梁桥,主车道为双向六车道,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被人们称为“二号桥”的天汉大桥,桥型如拱、简洁明快,桥头汉阙、桥上栏杆与华灯体现出汉中鲜明的汉文化特色,也是中心城区与汉江南岸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工程。 
  汉中还有两座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的桥梁。 
  一是位于城区汉江段下游4.5公里处的汉中城市桥闸工程。大桥由拦河闸和交通桥两部分组成,总投资2.288亿元,2007年10月底建成投用,交通桥长1160米。 
  桥闸工程在当年创下了很多“汉中之最”:是我国市政建设工程中技术最复杂、涉及专业最多的工程,因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最多;是汉中建筑桥梁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人文景观;其工程整体规模居世界同类桥闸第二…… 
  大桥建成后,通过调节水位,在城区汉江河段形成面积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交通与水利功能完美结合,长空与青山相连,绿水与桥闸相嵌,铁闸风姿雄伟,充分展现了西北江南、水韵汉中的城市特色,是谓“三号桥”。 
  一是位于滨江新区汉江上游段的龙岗大桥,2012年元月竣工,全长1022米,是亚洲首座三塔斜拉一字锚式悬索组合体系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汉江桥梁中的“老四”。 
  桥体集斜拉桥、悬索桥、钢混叠合梁桥、混凝土连续梁桥四种桥型于一身,由主桥、引桥和引线三部分组成,呈现“鱼跃龙门”的生动造型。龙岗大桥是汉中市中心城区西进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有效连接了汉江南北两岸的行政区域和经济带,而且将西汉、宝巴、十天高速公路和108国道连为一体,加快了周边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汉江“一号桥”已在历史中沉睡,二号桥、三号桥、四号桥依然承载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随着城市发展扩能,可能还有更多、更先进的桥梁出现在汉中人的母亲河上。当市民漫步在汉江岸边,一道道飞虹跨越南北,与滔滔东流的江水相映成辉,城市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丽丽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生活 | 图片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