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 作者:张波 马有祥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9
摘要:近年来,汉中市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道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地处汉水之源的陕西省汉中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富集。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汉中并没有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汉中市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道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重压力”倒逼“三生融合”“西北小江南”巧绘发展蓝图 

  汉中市依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辖9县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86万,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9.1%,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这里又是自然资源富集、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汉中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限制发展区域高达94%。由于地处西部,又受秦岭巴山阻隔天然形成的交通瓶颈制约,汉中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汉中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汉中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样迫切。

  面对保护生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压力,如何既保护好生态、涵养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守牢生态屏障,又要从欠发达的市情实际出发,统筹完成好加快发展、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的艰巨任务,是汉中面临的发展难题。为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汉中经过深入研判分析,选择了走“三生融合”的发展道路。汉中市认识到,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生态永续发展,全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不断调结构、优布局、促转型,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融合共生。

        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多重路径探索“三生融合”

  “三生融合”既是发展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汉中市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通过多重路径探索“三生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路径一:系统治理推动“三生融合”。汉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系统治理生态,依托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三生融合”。近年来,汉中通过大力实施汉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区“一江两岸”建设,形成了全长约40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生态景观带和滨水生态文化休闲区。为重现绿水青山,汉中市淘汰落后产能,布局新兴产业,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五年多来,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22个,关停淘汰工艺落后企业或生产线126个。

  路径二:生态效益驱动“三生融合”。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保护成为“动力”而非“包袱”,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取“生态红利”,这是“三生融合”的路径之一。地处秦岭南麓的洋县,是朱鹮的最后栖息地,洋县朱鹮保护区的群众近40年来自觉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给朱鹮营造了繁衍生息的良好空间。正是由于全民一致的自觉保护行动,国宝朱鹮由最初发现的7只繁衍壮大到现在的2000多只,野外种群数量已突破1500只。通过生态效益反馈和驱动,洋县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有效推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

  路径三:脱贫攻坚模式创新带动“三生融合”。以“健康扶贫”模式精准施治,上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带动“三生融合”,是汉中贫困县区的发展之道。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是汉中唯一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也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以来,汉中市开出精准识别、精准救治、健康管理三剂药方,组织“流动医院”上门体检筛查、建大病患者“保障ICU”、打造健康管理联合体,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健康扶贫之路。

  路径四:“产城融合”助推“三生融合”。汉中将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破解发展和保护难题。为做大做强汉中航空产业,中航集团与陕西省共建的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引领,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支撑,着力打造国际航空特色小镇。资源要素汇聚,单一飞机制造企业正着力打造为国际航空特色小镇,现有陕飞公司、燎原公司等大中型航空及配套企业40多家,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到2030年产值可望达到1000亿元。

  路径五:“汉文化”特色产业拉动“三生融合”。发展“汉文化”特色产业引领“三生融合”。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在原汉中兴元湖公园基础上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建设扶持项目和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推介项目,规划面积27.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0亿元。示范区以生态水系为依托重建汉中城市生态基底,以汉文化博览园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城乡、社会”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竭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新城。

        打造多元支撑体系释放“三生融合”效能 

  推动“三生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全力破解发展瓶颈,汉中构建起多元支撑体系保障“三生融合”,已产生“化学反应”。

  一是坚定理念先导,走稳“三生融合”模式。坚持把“三生融合”发展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深刻把握融合的内在机理,实现从兼顾平衡到互动协同再到相互渗透的飞跃。坚持系统谋划,把“三生融合”理念融入一二三产融合、城乡发展融合、军民融合、循环发展和央地、部省市融合协同推进,实现高维度融合发展。坚持多规合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坚持创新引领,放大产业边界、推进产业重组,优化运行模式、打造示范引擎,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专业人才,着力破解融合发展难题。

  二是突破要素瓶颈,夯实“三生融合”基底。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形成一个机场、一条高铁、三条高速、三条铁路交汇的立体交通网络。坚持把园区作为要素集聚、创新聚变、示范引领的主要载体,切实降低能源、矿产、水、土地消耗强度。以强化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方向,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强劲的动能。

  三是打造产业体系,构筑“三生融合”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产业+”战略,力促现代产业与科技、金融、生态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文化旅游、新兴产业、新型能源6大产业集群,构建8大循环产业体系,打造了18条循环产业链,高起点规划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形成“三生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

  四是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三生融合”保障。汉中相继编制《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十三五”循环绿色发展规划》和《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统筹空间规划、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使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此外,汉中市还探索建立了符合实际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并将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污染物排放、生活质量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在“三生融合”理念和模式的引领推动下,“十二五”以来,汉中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陕西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2017年达到1333.3亿元,增长9.6%、居全省第2位。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卓著,全市空气质量优级天数居全省前列,汉江出境水质一直保持在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民生支出累计达2362.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3%,年均增长15.8%,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以产业扶贫为引领,全面落实“八个一批”帮扶举措,累计有23.72万人脱贫。(张波 马有祥 姜兴华 董明 李燕 方红卫)


责任编辑:丽丽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生活 | 图片 | 视频